多年生匍匐草本;茎被长软毛,节上长芽。三出复叶深绿色,具茎生与基生叶,叶柄长;小叶倒卵形至菱状长椭圆形,长可达2.5 cm,宽1.5~2 cm,钝齿缘至重齿缘,但近叶基处全缘,两面被长柔毛;小叶柄短;托叶成对,膜质。两性花单生;花瓣5,黄色,楔状长椭圆形,先端边缘有凹痕;花萼5裂,裂片长约1.2 cm。
蛇莓基本资料
植物学名 : Duchesnea indica (Andr.) Focke
药材中文名 : 蛇莓
基原 : 为蔷薇科Rosaceae植物蛇莓 Duchesnea indica (Andr.) Focke 的全草。
使用部位 : 全草
主产地 : 台湾
生产地 : 分布于中国大陆辽宁以南各地。台湾全境平野至高海拔地区。
采收及加工 : 6~11月采收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使用。
药材拉丁名 : Herba Duchesneae Indicae
药材别名 : 鸡冠果、野杨梅《救荒》,蛇藨、地莓《本草汇编》,龙吐珠《生草药性备要》,蛇蛋果、地锦、疔疮药《植物名实图考》,三匹风《草木便方》,蛇泡草、三爪龙《分类草药性》,一点红《岭南采药录》,小草莓、地杨梅《陆川本草》,龙衔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三叶藨《四川中药志》,蛇不见《江西民间草药》,蛇八瓣《安徽药志》,蛇葡萄、蛇枕头《上海常用中草药》,老蛇泡《贵州民间方葯集》,金蝉草(贵阳),红顶果、血疔草(云南),龙珠草(广东),蛇蓉草、蛇波藤(福建),蛇婆、蛇波仔(台湾)。
通用拼音 : She Mei
汉语拼音 : She Mei
蛇莓的药材性状
多年生草本,全株被疏毛,茎细长,匍匐生长,节上生不定根i。掌状复叶3片,小叶柄极短或无,倒卵形或稜状卵形,先端钝形,基部楔形,锯齿缘,两侧小叶较小,叶背、叶柄被疏毛。花单生叶腋,黄色,花托半球形,雄蕊多数。花后小瘦果密集花托上成聚合果,果红色至深红色。
蛇莓的组织鉴定
1.茎横切面
表皮细胞1列,外壁增厚,细胞呈长椭圆形。皮层细胞3~4列。中柱鞘纤维2~3列,连续排列成环状。维管束为外韧型,呈环状排列。韧皮部细胞排列紧密,呈不规则形。木质部导管明显,数个集成放射状排列,径约20~40μm,导管以螺纹及孔纹导管为主。髓部广阔,细胞呈类圆形,径约40~60μm,其中有淀粉粒散在。
2.叶横切面
上下表皮均为1列呈类圆形、方形的细胞,具单细胞非腺毛。栅状组织细胞3~4列,未通过主脉;海绵组织疏松。主脉维管束1个,为外韧型,周围被1~2层纤维包围,呈类圆形,木质部导管呈放射状排列。叶肉薄壁组织中散有草酸钙簇晶。
蛇莓的化学成分
全草含甲基去氢胆甾醇(methoxydehydrochlesterol),低聚缩合鞣质(low condensed tannin),ellagitannin,没食子酸(gallic acid),熊果酸(ursolic acid),委陵菜酸(tormentic acid),野蔷薇葡萄糖酯(rosamultin),刺梨苷 F(kajiichigoside F),6-甲氧基柚皮素(6-methoxy naringenin),杜鹃素(farr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硬脂酸(stearic acid),白桦苷(betuloside),duchesellagiside A、B,山奈酚-3-O-芸香糖苷(kaempferol-3-O-rutinoside),山奈酚-3-O-刺槐二糖苷(kaempferol-3-O-robinobioside)。
版权申明:转载请注明 植提网 » 蛇莓Herba Duchesneae Indicae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没有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评估和确认,来自公开发表的文献,由植提网整理发布,仅供参考。
如果您想对该产品信息进行补充请在文章后留言或者联系我们网站客服,将有机会获得免费企业或个人推广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