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来,国内外对茶叶的有效成分(即茶多酚或儿茶素类化合物)的生理功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揭示茶多酚化合物不仅具有优越的抗氧化性,而且还具有抑制基因突变、抗肿瘤或癌症、降低胆固醇、抑制血压上升、抗血糖以及血小板凝集、抗菌、抗病毒、抗龋齿、抗溃疡、抗过敏、改善肠道菌群以及消臭等作用。不难发现,茶多酚或儿茶素类化合物的诸多生理功能(如抗癌、预防心血管、抗溃疡等)大都与它的抗氧化作用密切相关。有关儿茶素类在机体内的生物有效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1)儿茶素的吸收与代谢 1997年日本学者Nakagawa等研究非常确切,对儿茶素的摄食实验进行了量化,健康受试者口服100mg EGCg(相当于1~2杯绿茶中的儿茶素含量)1~2h后,血浆中的游离型(即天然)儿茶素的浓度达140~230ng/mL(或9.3~0. 5nmol/mL),之后逐浙下降,至12h后完全从血中消失。该浓度与血浆中的还原型谷胱甘肽(0. 3nmol/mL)、p胡萝卜素(0.4~0. 9nmol/mL)的浓度相当,约为α一生育酚浓度的百分之一,抗坏血酸的五百分之一。若考虑在体内的共轭型儿茶素在内,那么儿茶素的含量则要高得多,它的共轭型化合物包括有硫酸酯型、葡萄糖苷酸型等。儿茶素在体内的游离型、硫酯型、葡萄糖苷酸型的比例大致为(2~3):(2~3):1。儿茶素在体内的吸收率至少在游离型的5倍以上。有研究表明,人体摄食儿茶素类化合物后,在其血浆中只发现摄食量的0.2%~2%,由此可推测它们的吸收率为1~10%。
最近的研究成果显示,儿茶素类化合物在胃或小肠部位的吸收很低,它被机体吸收主要在结肠,在此部位多酚类化合物受肠道菌丛的作用,降解为更小的分子进而被机体吸收。不同生物甚至同一种类不同个体中的肠道菌丛,也会有所差异,这必将导致研究结果出现较大的差异。
(2) 儿茶素化合物EGCg的吸收与代谢 因为EGCg为茶叶中最主要的儿茶素化合物,于是有关茶多酚的吸收以及代谢研究大都以此化合物为研究对象。日本国家食品研究实验室Kida等通过口腔投予鼠EGCg,并分析了它们至尿液中的代谢物。结果显示,EGCg被肠道绷菌降解产生M-1,及中间体EGC,然后被吸收,而由M-l在肠道黏膜或肝部形成M-2进入循环系统,最后被排泄出体外。较多研究显示,EGCg的这种肠道细菌环裂解反应,也适合于其他儿茶素化合物,包括(+)一L茶素、(一)一表儿茶素、(一)一表没食子儿茶素等。
此外,Kohri等人还描绘了EGCg的代谢途径示意图,一部分口腔摄取的EGCg在肠道被吸收,通过门静脉进入肝。在此过程中,绝大多数EGCg会在肠黏膜或肝部发生共轭反应,同时也有一部分在肝部进一步被甲基化。接着,EGCg代谢产物大多分泌至胆汁,然而也有一部分(包括完整的EGCg)进入血液循环,在摄食1~2h后达到峰值。尽管有报道称,血液循环系统中EGCg以及其共轭物的生物有效率相当低,但是绝大部分未被吸收的EGCg进入盲肠以及大肠,从而被肠道菌丛降解为5一(3 7,5′-二羟苯基)一弘戊内酯(M-l)。大部分形成的M-l被吸收至体内,在肠黏膜或肝部发生葡萄苷酸化作用,形成M-2物质,后者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分布于不同组织当中,最终排泄于尿液。
版权申明:转载请注明 植提网 » 儿茶素化合物的吸收与代谢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没有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评估和确认,来自公开发表的文献,由植提网整理发布,仅供参考。
如果您想对该产品信息进行补充请在文章后留言或者联系我们网站客服,将有机会获得免费企业或个人推广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