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车前草基本介绍
植物学名 : Plantago major L.
药材中文名 : 大车前草
基原 : 为车前科Plantagiacea植物车前Plantago major L.的乾燥全草。
使用部位 : 全草
主产地 : 台湾
生产地 : 分布于中国大陆各地。台湾全境中低海拔地区原野、路边及低湿地常见。
採收及加工 : 秋季採收,挖起全株,除去泥沙,鲜用或晒乾。
药材拉丁名 : Herba Plantaginis Majoris
药材别名 : 不草《诗经》、鸟舃《毛诗经》、车前、当道《本经》、陵鸟《列子》、牛舌草(陆玑《诗经》)、虾蟆衣(《尔雅》郭璞注)、牛遗、生舃《别录》、车轮菜、胜舃菜《救荒本草》、铁贯草《生草药性备要》、地胆头、白贯草《中国药用植物志》、饭匙草、七星草、五根草、黄蟆龟草《福建民间草药》、蟾蜍草、猪肚子、灰盆草《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蜂糖蜜《陕西中药志》、红丹参(湖北)。
通用拼音 : Che Cian Cao
汉语拼音 : Che Qian Cao
大车前草药材性状
叶片著生于根茎上(fig.1),叶片卵形,锯齿缘,柄长约10公分,穗状花序。
大车前草组织鑑定
1.叶横切面
上、下表皮由1列细胞组成,细胞呈类方形或长方形;表皮处偶尔可见非腺毛及腺鳞(fig.3、fig.4);叶脉内具单一个维管束,属外韧形;维管束外围具有明显之厚角细胞,韧皮部不明显,木质部较发达连续排列成半月型;柔细胞较其他细胞大,呈现不规则形(fig.1)。栅状细胞无通过主脉;气孔多分布于下表皮,为不定式。
2.导管型态 主要为螺纹导管,其次为环纹报管。
3.叶柄横切面
叶柄横切面呈半月形具有9个维管束,维管束属于外韧型,且亦呈半月型排列;维管束周围具有厚角细胞,形状与叶脉维管束相同。
大车前草化学成分
全草含墩果酸(oleanol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木犀草素(luteolin),6-羟基木犀草素(6-hydroxyluteolin),洋丁香酚甘(acteoside),桃叶珊瑚甘(aucubin),龙船花甘(ixoroside),车叶草甘(asperuloside),山萝花甘(melampyroside),大车前草甘(majoroside)。
大车前草指标成分
化学式:C15H10O5
CAS No:548-83-4
分子式:C15H10O5
分子量:270.25 (g/mole)
HPLC分析条件:
分离管柱:Inerstil ODS-2, 5 µm, 4.6×150 mm, 8II10116
移动相:Acetonitrile/Water = 80/20 (v/v)
流速:0.35 mL/min
侦测波长:254 nm
管柱温度:室温
来源:薑科植物高良薑(Alpinia officinarum)的根;桦木科植物垂恺木(Alnus pendula)雄花;车钱草科植物大车前(Plantago major);唇形科植物并实草(scutellaria galericulata);虎耳草科植物鼠刺属(Escallonia)植物的叶 。
大车前草植物描述
多年生草本,高5~30 cm。叶基生,多数,卵形至阔卵形,稀长椭圆形,长4~10 cm,宽3~7 cm,全缘或浅齿缘;叶柄与叶片等长。穗状花序单生,长可达15 cm,两性花无柄;花冠管状,长2~2.5 mm,4裂,裂片长1~1.5 mm;花萼4深裂;萼片4,椭圆形,长2~3 mm,宽1 mm;子房上位,扁卵形,长1 mm,绿色,2室,每室1~数胚珠;雌蕊1,长5~6 mm,花柱细长,被长绒毛,柱头丝状;雄蕊4,伸出花冠外,花药卵状披针形,长1 mm。蒴果卵球形,长3.5 mm,宽2 mm,成熟时褐色;种子6~10 (~17),长椭圆形,内凹,长1.0~1.5 mm,宽0.5~1.0 mm,黑色。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没有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评估和确认,来自公开发表的文献,由植提网整理发布,仅供参考。
如果您想对该产品信息进行补充请在文章后留言或者联系我们网站客服,将有机会获得免费企业或个人推广资格